科普知识
日常生活中,大家习惯用“虫牙”、“蛀牙”来形容龋坏的牙齿,好像牙齿是因为被“小虫子”吃掉才会发黑。难道真的有“小虫子”在吃我们的牙齿吗?
其实牙齿之所以会发黑,主要是由于产酸菌属或革兰阳性球菌诱发形成的细菌性疾病。目前公认的龋齿形成因素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中细菌是龋齿发生的必要条件;口腔是龋齿发生环境,包括食物、唾液;牙齿是致龋微生物的宿主;时间是龋齿的形成过程。
通常每个人的口腔中都存在着很多种细菌,其中产酸菌属中的乳酸杆菌和变形链球菌数量较多。当产酸细菌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后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使牙釉质表面脱矿、软化,进一步形成龋洞。但是龋齿产生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开始到能看出有洞一般大概需要1年半左右的时间。此外,宿主的个体差异也很大,有些人比较注意口腔卫生,牙齿的钙化程度比较好,就不容易发生龋齿;而有些人牙齿排列不齐,容易积存食物,又不注意好好刷牙,就容易发生龋齿。蔗糖引起龋齿的作用最强,细菌可直接将其分解加速繁殖,产生大量的酸,腐蚀牙齿表面的釉质,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常说多吃糖容易使牙齿变坏的原因。
临床中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由釉质进入牙本质,牙体组织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浅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但很深的龋洞,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重,但刺激源去除后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齿发生后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一旦细菌在牙齿表面打开一个突破口,它就会迅速向牙齿深层扩展,进一步破坏牙体硬组织,进而导致牙髓炎甚至根尖周炎等疾病。 由于牙体硬组织被破坏后是无法再生的,所以预防龋齿很重要。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龋齿发生的重要措施,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这样可以去除牙齿沟窝和缝隙中积存的食物残渣和细菌,防止龋齿的发生,尤其应注意儿童在临睡前不要吃糖,或戒除含糖块睡觉的坏习惯,对于儿童来说,除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之外,还可以对刚萌出的乳磨牙或者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窝沟封闭剂能够阻止致龋菌及酸性代谢产物对牙体的侵蚀,以达到预防窝沟龋的目的。其次,饮食要多样化,要多吃些较硬的食物,及富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等,促进牙齿及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并且在咀嚼过程中,通过牙齿磨擦,达到清洁牙齿的作用。另外,氟能抑制乳酸杆菌的生成,又能提高牙齿硬组织的抗酸性,对于预防龋齿的发生有明显的作用。市售的氟化钠、氟化锶牙膏,就属于抗龋齿的牙膏,这样在刷牙的同时,便起到局部涂氟的目的。
早期治疗是防止龋齿损害的关键,当发现牙面上开始有一些黑色的纹路时,不要以为小毛病而置之不理,否则进一步发展便会失去牙齿的咀嚼功能,而此时治疗容易,只要将龋洞补起来,就可以恢复牙齿的咀嚼能力,又能防止进一步发展。当发展到牙髓炎时,要到专科医院作牙髓治疗后再补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