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简报
一、文摘报导:
1、DILI(药物性肝损伤)发病后第2个月TBil(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对我国慢性DILI的预测价值优于ALP(碱性磷酸酶),建议治疗时主要参考6个月定义标准,诊断时可参考12个月定义标准。《肝脏》,2020,25(6):569
2、在肝细胞癌中MPC(线粒体丙酮酸载体)1和MPC2的蛋白活性下降或缺失是普遍存在的,且MPC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术后复发和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成为新的判断肝细胞癌患者临床预后、对术后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生物标记物。《肝脏》,2020,25(6):573
3、结论与乏血供者相比,富血供、中等血供者经肝动脉栓塞介入术后3、6个月的疗效更好,且瘤体缩小率与动脉期强化比率缩小率高于乏血供患者,但不同血供类型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肝脏》,2020,25(6):591
4、CT影像学可以反映HAML(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组织成分及病理特征,对HAML诊断具有临床意义。《肝脏》,2020,25(6):595
5、学龄前HBeAg(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具有病程长、HBV DNA(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水平低的特点,且HBeAg阴性患儿更容易出现肝纤维化和病情持续恶化。《肝脏》,2020,25(6):605
6、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存在较高的消化道出血风险,可能受患者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宽度、脾脏长径等因素影响,临床应重视上述高危患者的早期防控,以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预后。《肝脏》,2020,25(6):607
二、知识角:
1、感染:病原体侵袭宿主机体表面或内部并在此寄居的现象,伴有或不伴有疾病的发生;仅于病原体有致病力,对人体造成明显损害时才引起感染性疾病。
2、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3、标准预防: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均须采取防护措施,并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
4、感染链:由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个环节组成。缺少或中断任何一个环节,将不会发生医院感染。
5、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破坏了正常菌群内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使其在质量上失去平衡,这种生态失调称为菌群失调。
6、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7、灭菌: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8、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性疾病感染者或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传染性疾病感染者或者病人的血 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性疾病感染的情况。
9、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粘膜或破坏的皮肤或被含有病原体的针头及其他利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危险的情况。
10、隔离:是采用保护性措施和限制性措施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技术。
三、文献索引:
1、基于5-hmC(5-甲基胞嘧啶)的液体活检在早期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郑立威等《肝脏》,2020,25(6):560
2、IL-17(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在酒精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丁梦梦等《肝脏》,2020,25(6):562
3、血小板在脂肪性肝炎及肝癌发病中的作用——杨菁等《肝脏》,2020,25(6):564
4、基于肠道菌群的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朱一唯等《肝脏》,2020,25(6):651
5、肝细胞癌免疫生物治疗的策略和挑战张恒辉等《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28 (6):457
6、单独或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吴周姜丽等《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28(6):471
7、乙醛脱氢酶与肝癌王文君等《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28(6):475
8、中性粒细胞CD64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刘倩倩等《中华传染病杂志》,2020,38(6):381
9、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相关输血安全问题的研究进展邹军等《中华传染病杂志》,2020,38(6):385
10、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及管理策略陈军等《中华传染病杂志》,2020,38(6):389